“请阻止我的中国老公!”外国妹子发帖称被逼疯,竟是因为一首歌?网友笑疯了...

Source

还记得那首魔性十足的“哈基米,哈基米”吗?最近就有一位外国准新娘,差点被这首歌的洗脑旋律逼疯。

事情的起因是,这位外国女孩在网上向中国网友发出了一则“求救”帖。她抱怨说自己的中国未婚夫对“哈基米”痴迷到极点——不仅手机里塞满了各种版本的“哈基米”串烧,还整天循环播放。

更夸张的是,他自己也爱唱,不论是深夜不睡觉,还是在家里做家务,都能听到他唱着不同调调的“哈基米”。家里因此整日充斥着魔性的旋律,快把女孩逼到崩溃。

由于文化和语言背景的差异,这个“哈基米”梗让她完全摸不着头脑。她不仅get不到其中的笑点,反而觉得越听越烦。最无奈的是,久而久之,她居然在超市买猫条时也会下意识地哼起这首歌。看来这波“洗脑效果”相当成功,估计他们日后的婚姻生活也少不了“哈基米”的身影。

1

好歌不挑词万物皆可“哈基米”

之所以“哈基米”会让人觉得魔性,主要还是因为它在某音上爆火。配上各种软萌的小猫画面,逐渐让不少中国网友产生了固有印象——“哈基米 = 可爱小猫”。

实际上,“哈基米”一词来源于日语,本意是“蜂蜜”。而《哈基米之歌》的原型,出自日本动漫《赛马娘》。这部作品里,赛马被拟人化为萌妹子,参加各种比赛。其中有个角色“东海帝皇”特别爱喝蜂蜜特饮,经常哼唱着“哈基米”。后来一位B站UP主二次创作,才有了如今广为流传的《哈基米之歌》。

简单、魔性的旋律极易让人上头,也给网友们提供了“玩梗”的好素材。有人直接用“哈基米”的旋律改编成《生日快乐哈基米》,甚至还有博主借助AI即兴创作出更多版本,洗脑感十足。

如果你以为“哈基米”的热度就此止步,那可就低估它的威力了。它不仅入侵了各大“神曲”的改编轨道,还吸引了一大批追随者不断产出“新版本”。尤其是以各种猫咪头像为封面,搭配不同风格曲调的改编“哈基米”,一时间量产爆棚。

原版固然上头,但衍生出的特色版本更有玩味。

更有意思的是,“哈基米”的影响力已经从国内扩散到海外。

2

线上“哈基米”,线下“Labubu”

最近,中国文化输出的“爆款”正在海外接连掀起热潮。让年轻人甘愿凌晨排队的,已经不止iPhone,还有一只看似“其貌不扬”的小怪物——Labubu。

Labubu,被网友戏称为“塑料茅台”。它外形古怪,却意外承载了“怪异可爱”的审美表达,再加上盲盒带来的猎奇与情感寄托,迅速风靡全球。

虽然Labubu的走红在海外仍免不了被误读或低估,但能让中国潮玩品牌闯进国际主流市场,本身就是一个突破。如今在不少外国粉丝眼里,Labubu已是“盲盒顶流”,是开盒时的首选目标。

今年5月,Labubu爆红后迅速成为欧美年轻人的心头好。蕾哈娜、“啪姐”Dua Lipa,BLACKPINK成员Lisa都带货上手,让这股潮流刮遍了全球。

原本安静的英国潮玩店,一夜之间变成“修罗场”。伦敦Westfield购物中心的泡泡玛特门店里,粉丝们甚至因为争抢大打出手。局面一度失控,泡泡玛特不得不在5月中旬宣布暂停英国所有门店的Labubu售卖长达一个月。

对于忠实粉丝来说,真正的胜利是“集齐全套”。比如英国北安普顿的一位咖啡店主管Ashley Bushey,已经为收集13个Labubu花费超过1000英镑。为了第一时间抢到心仪款,她甚至会在上班时偷看泡泡玛特的TikTok直播。

在英国,Labubu的正常售价约在13.5英镑至50英镑之间,但在eBay、Vinted等二手交易平台,价格直接被炒到500英镑,限量款甚至高达600英镑。

如此巨大的差价,也难怪粉丝们会彻夜排队,甚至不惜为此“大打出手”。

3

让人匪夷所思的奇怪中国文化输出

最近,视频号上一段“当风扇已经坏到了日本了”的视频爆火。片中,中国丈夫让日本妻子模仿当下很火的夹子音梗“咱们家风扇坏了”,结果妻子脑洞大开,直接整成了日本“大佐版”的“风扇坏了”,引得网友们笑到停不下来。

随着全球网友交流越来越密集,不少中国的梗已经被老外玩得明明白白。

早在2015年,一场DOTA2国际公开赛就曾意外变成了中文网络用语的“教学公开课”。当时,中国战队因为延迟问题频频在公屏上打出“ka le”来向裁判和主办方投诉设备。可问题是,外国观众只知道“lag”,完全看不懂“ka le”。

一时间,大家还以为中国选手在打什么神秘暗语。更搞笑的是,“kale”在英语里刚好是“羽衣甘蓝”的意思,老外们甚至脑补:难不成选手们是在提醒彼此“比赛之余要注意健康饮食”?

赛后,“ka le”迅速在DOTA圈乃至整个电竞圈流行开来,甚至直接替代了原有的“lag”。最终,“ka le”作为新兴网络词条被维基英语字典收录,成了实打实的“舶来词”。

从此,“Chinese players’ memes is the best memes”(中国玩家造的梗是最好的梗)就成了电竞圈的一句共识。

当然,奇奇怪怪的文化输出还不止这些。比如,中国的冥币如今竟然在海外火出圈,一沓售价高达20美元。在TikTok的推波助澜下,不少博主现身教学,买单的老外坚信这股“东方红色力量”比上帝还灵验。

在国人眼里略显避讳的冥币,在老外眼中却成了一种温暖的“祖先币(ancestormoney)”。中国厂家更是敏锐跟进,把冥币搬上了亚马逊,甚至根据不同国家的需求推出了定制款:法国版带薰衣草香味,美国版带闪粉金边……连“阴间消费”都能入乡随俗。

这种“错位”式的文化输出背后,其实满足了西方人对亲情联系的另一种寄托。很多海外用户借助焚烧冥币,尝试与逝去的亲人建立情感连接,从而获得心理慰藉,也因此愿意买单。

写在最后:

过去,身处海外偶然听到一句乡音,往往会让人心头一震,产生深深的触动与惆怅。而如今,随着互联网传播的高频高速,不论是“哈基米”、还是“ka le”,还是Labubu,都已经从“思乡情”转化为带有强烈商业气息的“新经济现象”。

在短视频平台的推波助澜下,这些元素不断被重构、二创,再到线下迅速变现。它们流行的不再只是单纯的文化,而更像是一场营销实验:在持续输出中,某一个点子突然成为“爆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