呃……这个吧……咱们也不卖关子,开篇明义吧。沙漠,确实有用,但对中国乃至全世界来说,咱们还远远没有到 “ 可以嫌弃沙漠太少 ” 的时候。今天咱们来聊聊,沙漠对自然环境,到底有什么用处?
沙漠的用处 极端温差调节全球气候
从全球生态系统来看,沙漠是地球非常重要的的自然调节器之一。沙漠昼夜温差很大,白天吸热、夜晚散热,不断地将热量注入大气层,推动了全球的空气流动、气压分布、等气候系统的运作。
这种特性,让沙漠在全球热量循环中起到了 “ 缓冲区 ” 的作用。像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它的上空常年存在热低压和副高压;这些系统控制着西非季风,从而影响到欧洲和大西洋的风暴路径。
雨林的养分供给者
与此同时,沙漠也维系着一些跨越了山川和海洋,甚至从一个大陆到另一个大陆的洲际营养循环。亚马逊雨林占据了全球热带雨林总面积的一半,地球之肺这个名号名副其实。
然而亚马逊雨林的土壤,其实极度贫瘠。这主要是因为亚马逊河。
作为世界第一大河,亚马逊河的水流量相当于黄河的 88 倍,这固然带来了充沛的水量,但也导致水土流失相当严重,而更关键的是,这些流失的水土中,约含有 22,000 吨磷元素。
磷,是植物生长不可或缺的营养元素,对于雨林中数以万计的植物而言至关重要。但伴随着水土流失,大量的磷元素被带入大海。
如果没有额外的磷输入,按照这样的流失速度,亚马逊雨林早就应该寸土不生了。不过巧妙的是,大自然似乎特地安排了一种平衡机制。
那就是撒哈拉沙漠。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气候干燥,黄沙遍布。
这看似与郁郁葱葱的亚马逊雨林毫无关联。但撒哈拉沙漠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沙尘,而沙尘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像铁、磷等,这些都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元素。
在东北信风的作用下,每一年,巨量的沙尘会跨越浩瀚的大西洋,行程数千公里,最终降落到亚马逊雨林。
根据 NASA 的数据,每年撒哈拉被风吹起的沙尘可以达到 1.82 亿吨,相当于是 70 万辆百吨王的运载量。而这 1.82 亿吨沙尘中,最终到达亚马逊的约有 2,770 万吨,并且其中也含有将近 22,000 吨的磷元素,恰恰好好,能补足亚马逊的水土流失。
从这点上来说,撒哈拉沙漠就像是亚马逊雨林的供血心脏,彼此共同完成了一个跨越大陆的宏伟自然循环。
而那些路上被洒入海洋的沙尘,同样携带着丰富的铁、磷等元素,供养了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可以说,沙漠的存在,确实是整个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极端生态系统的家园
在生物多样性上,沙漠也有着独特的生命力。严酷的环境锻炼出了植物的抗旱贮水与固土能力,而动物想要在这里生存,也必须拥有储水、耐受盐碱、避热方面的能力。
像是咱们熟知的仙人掌、胡杨、骆驼,就是其中的代表,沙漠当中,也拥有着一个完整而独特的生态结构。
健康沙漠和非健康沙漠
但是。全球沙漠中,仅有 10% 属于 “ 健康 ” 沙漠 —— 这些沙漠是在长期地质演化和气候变迁中自然形成的,其生态系统已经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
像撒哈拉沙漠的核心区域、我国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等,它们是地球陆地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维系着特定的生物多样性和气候调节功能。
而其余 90% 的沙漠,基本是人为破坏导致的退化土地。像是我国库布其沙漠,在治理前每年向黄河输沙 1.6 亿吨,造成了大量的水土流失。
这些泥沙不仅加剧了黄河下游的淤积,抬高河床,增加了洪涝风险,还使得当地的土地肥力持续下降,农作物减产,陷入一个 “ 沙进人退 ” 的困境。
沙漠不断扩张,蚕食正常的环境,这就是沙漠化。
中国治沙 消灭沙漠化≠消灭沙漠
所以一直以来,我们在做的,并不是简单的 “ 消灭沙漠 ”,而是在消灭 “ 沙漠化 ”。
“ 沙漠化 ” 是人类活动打破生态平衡后,草原、林地等土地逐渐退化为沙地的过程,本质是 “人为导致的生态创伤 ”。因此,治沙的核心不是与自然对抗,而是修复被破坏的生态,阻止沙漠边界无序扩张。
独特的治沙技术 中国面临的沙漠化问题
1977 年,在联合国防治沙漠化会议上发生了一件大事,北京,被列为 “ 沙漠边缘城市 ”。当时,毛乌素沙漠,距离北京 800 公里,库布其沙漠,距离北京 700 公里,浑善达克沙地,距离北京 200 公里。
而全国的森林覆盖率只有 12%,三分之一的国土面临着干旱化和沙化威胁,沙尘暴更是隔三差五常有的事情。
治沙工程是如何解决问题的?
于是在 1978 年,三北防护林工程正式启动。这是是我国针对西北、华北、东北地区生态脆弱问题而开展的大型人工林业生态工程。
东西跨度 4,480 公里,南北跨度最高 1,460 公里,覆盖 13 个省,总面积 406.9 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国土面积的 42.4%。
计划持续时间,是 1978 年到 2050 年,相当于是三四代人的接力长跑。这个奇观级别的超级计划,就是为了遏制沙化扩张,改善气候和水土。
像是最近已经完成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锁边工程,就是三北工程的标志性重点战役之一。
塔克拉玛干是世界第二大的流动沙漠,风一吹,整座沙丘都被带着跑,像是海浪一样在移动。
如果按照传统思路,要阻挡风沙就得种树,但因为移动的沙丘和极度贫瘠的水资源,又没办法种树……相当于死循环了!
这时候,对抗流沙的神器,草方格,就上线了。这看着有点奇怪,整片整片的沙丘都会在风中移动,往沙地上插点儿草有什么用呢?
诶,你还别说,真有用!
治沙工作者,会选用芦苇、麦草或其他当地适宜草材,扎入沙面?15–20cm 深,形成密集的 “ 草方格 ” 格网结构。
原本,风从地面上直接吹过,卷起沙尘。但有了草方格之后,这些格子就像是一堵堵城墙,可以有效减缓风速,地表的风力被草方格阻挡,在方格内部形成了回流。
这样一来,沙子就跑不出去,并且时间一长,草方格内的沙会自然形成一个碗状凹陷,也就是周围高,中间低,这就有助于沙粒沉积,还能滞留降雨、减缓蒸发,而时间一长,腐烂的草材自然分解,又能增添养分、提升土壤含水率。
每个草方格的大小也有讲究,格子太大,中央的凹陷部分会被风挖空成深坑,不利于植物扎根;格子太小又无法形成这种沉沙结构,看上去密密麻麻,其实反而更容易易被风吹毁,所以通常是 1m*1m 的大小。
同时,就能在方格中播种沙拐枣、花棒或其他耐旱植物,植物根系可以进一步固定沙丘。就是通过这种小小的草方格,我国年净固沙量,可以达到 1,980 平方公里,假设在上面一家一户盖个 100 平米的小平房,可以盖 1,980 万个!
当然,也不是说植树造林的方法就没有用。比如在辽宁章古台、吉林通榆等地,年降水量甚至可以达到 500 多毫米,属于是半干旱半湿润过渡带,远高于我们常规认知中的干旱大沙漠。
但是,由于过去数千年的人类活动,这里原有草地和林地严重退化,土地失去防护层后,就容易遭雨水冲刷,同时裸露的地表又被强风侵蚀,就变成了沙漠,降水量虽然不小,但是土壤没有储水能力,每次下雨,反而造成了更多的水土流失。
所以在这种地方,治沙者就选择了以樟子松 + 杨树的混交林作为治理核心,因为樟子松的根系很深,能穿透沙层吸收地下水,可以起到固沙和改善土质的作用,而杨树生长又很快,能迅速形成树冠层,组成防风的屏障。
三北防护林涵盖的区域实在太大、太多,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土质,每一个地区的治沙方法,都会有所差异,不能一概论之,因地制宜才是最关键的。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像是遥感技术、精准灌溉、森林生态系统检测等技术也不断被运用进来。
到了今天,治沙这件事,已经形成了一个正向循环。
比如库布齐沙漠的 “ 板下种甘草 ” 模式,排列密集的光伏板不仅能高效吸收太阳能发电,还形成条带式遮阴。
于是技术人员就利用这一微环境,在光伏板下种植甘草一类的植物 —— 这种植物根系发达,能牢牢锁住沙土,同时又具有经济价值。由于绿植起到了一定的降温效果,让高温时光伏板的板体温度降低,发电效率更稳定,而甘草的种植又提升了固沙效率,真正起到了 1+1>2 的效果。
除此之外,大家可能还听说过,沙漠里养海鲜的事儿。听上去是有些天方夜谭,但还真行。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盐碱湖水,其他的动植物养不活,但经过一些处理后就可以模拟海水环境,接着就可以用来养各种海产品,鱼粪通过微生物转化为氨基酸、钙镁钾等养分,被藻类吸收后又成为贝类的食物,而贝类又能净化水质,就形成了一个生态循环。
再配合上沙漠里的长日照和昼夜温差大等自然条件,珍珠珠光亮度更优,品质甚至媲美许多传统珍珠产区。
还有新疆,用天山山区融雪和泉水来养殖三文鱼,24 年的年产量已经达到了两三百吨。虽然咱们提到的这几个养殖项目,并非出自三北防护林工程,但彼此之间却形成了一个互补。
过去在咱们的认知当中,治沙是一个只有投入的事情,而要说产出,可能只能从大的生态,或者长久的发展,这种宏观叙事上才能看到成效。
但现在你看,用上了这些新方法之后,治沙本身,就已经有了可以看见的丰厚回报。这也意味着,治沙不再是一种 “ 运动式 ” 的治理,而成了真正可持续的发展。
治理沙漠的成果
根据联合国数据,过去十年间,全球新增绿化面积中,四分之一都来自中国,而这其中,沙漠治理的贡献占比超过 30%。
而历经 47 年,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也已经从 5.05% 提升至 13.57%,累计造林保存面积达 3,014 万公顷,相当于 4.5 个台湾岛的面积。
不仅如此,它还带动了经济发展,像是在新疆,防护林周边的红枣、核桃种植面积达 600 万亩,年产值超 200 亿元;而在宁夏,枸杞、苹果等经济林也带动 30 万农户增收,人均年增收超 5,000 元,在修复生态的同时,为当地创造出超过百万个工作岗位。
总得来说
沙漠固然有它的生态价值,但当沙漠不断扩散的时候,主动干预才是对生态负责任的态度。
在向黄沙要绿洲的征途上,我们收获的远不止是植被的复苏。 从微小的生物固沙,到宏大的生态屏障建设;从精打细算的水资源管理,到因地制宜的光伏产业 —— 它真切地告诉我们: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其实可以并行不悖。
所以,为什么我们要执着地治理沙漠?不是因为它容易,而是因为它必要。而这,或许就是对 “ 沙漠有什么用 ”,最好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