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曾是离生活最近的地方
回龙观,坐落于北京西北偏北的五环外。
这座又名睡城的社区,以独特的居住形态闻名。这里没有高大的写字楼,也没有繁华的商业圈,一眼望去尽是重复相似的住宅楼。密集的住宅小区里,容纳了40多万常住人口。
由于其地理位置毗邻西二旗和奥森公园,有13号线贯穿东西方向,房价相对比较低,成为众多年轻人的落脚点。每天清晨,大批的居民来到著名的13号线地铁站,开始一天的工作,到了夜晚,人群又从四面八方汇合而来,在这里入睡。
由于周围配套设施不完善,缺乏生活气息,很多居住在这里的人自嘲其为社畜聚集地。有人说,这种乏味感正是在这样大型居住区生活的本质,成为现代人在城市的居住样本。
而在摄影师王楠的镜头下,回龙观没有那么乏味可陈,甚至显得鲜活,即使是在21世纪初正值建设的时期。“名字我都想好了,就叫‘回看生鲜,回龙观’。”
如今再看这些照片的时候,她感叹道:“有些照片其实我都不记得了,看的时候还想,这是我拍的吗?现在看着也觉得好有趣呢。”原来,这已经是13年前的样子了。
2008年,王楠辞去自己的工作,成为一名自由摄影师。她拿着相机,带着几分好奇几分茫然还有几分热情,游走在北京最大的新建社区回龙观。
为了拍摄方便,她特意租了房子生活在这里。在此居住的3年中,她记录下了回龙观的样貌和变迁。
“我到底看到了什么?”她不断追问自己。
和经过深思熟虑后来这里居住的人不同,她搬到回龙观居住是一件挺自然的事。
“一是因为我家在石景山,每次去拍照都有一段挺远的距离,回龙观又是一个很大的社区,比较空旷。二来是路上奔波时间太长,我就像一个旅行者,而搬过来之后,感觉就不一样了,不用做好安排和计划,我可以看到哪相机就拍到哪。”
2008年的回龙观,正值大规模建设时期。自1998年北京市开始房屋改革,回龙观区域被划定为回迁人员的安置地之一,开始建设有大规模的经济适用房、拆迁安置房。房地产产业的繁荣发展,这一时期有大量的人口涌入进来。
拔地而起的新区和老旧的城郊混杂在一起,新建楼房和低矮的民房相互交错。不断新起的高楼旁,有农民在田间劳作,汽车和马车同时行驶在一条马路上。
这里既逐渐变得现代,又留存着浓厚的乡土气息。
由于地幅辽阔,这里建的楼房大多南北通透,小区前后常会留有一片很大的空地。这些空地有的摇身变成了公园,有的被小区居民自发种满了菜,种玉米的、种土豆的、养蜂的等等。购买一楼的房子,还会附带一个二三十平米的小花园,这对于居住在城市里的人来说有足够的吸引力。
如今,这里的房价早已经翻了四五倍,新建的楼房也许也变成了二手甚至三手。而不变的是这里居民的生活节奏和乐趣。
空旷的回龙观,仿佛一眼望不到人。但你只要生活在这,就会熟悉这里的节奏。一天的时间被居民们规律的划分开来,每一个群体都会准时的出现在他的区域。
有人的地方,就有了烟火气。
出门锻炼的老年人永远是一天中最早出行的选手,他们热情自由,最早占领公园和广场。紧接着上班族元气满满开始一天的工作,有孩子的父母出门送孩子去上幼儿园、小学。
到了上午九点十点,你就知道,叔叔阿姨们要去超市采购了。这时你如果守在菜市场或超市附近,那一定是这段时间最热闹的地方。过了10点,整个回龙观就变得安静下来。
“那时候人的状态和现在是不一样的,好多人都是手拉手一起上街,很自然,看起来很亲密。那时我们的通讯工具也是手机,但还是以功能手机为主,不会有很多低头玩手机的人。偶尔有几个看手机的,大多是在公园里。”
王楠走遍了回龙观的所有区域,她没有做路线规划,而是跟随着人群活动和场景去记录。“我会一个群体一个群体去拍。时间长了你就知道她们几点会来。”
上下班出行的高峰期,她喜欢去地铁看看。“大部分都是普通人,大家还是以地铁为主要的出行工具。”这里是离生活最近的地方之一,有激情、疲惫、孤独,运气好的话还会捕捉到稀有而珍贵的爱意。
虽然周围没有大型商场,可小型的购物场所从来不会缺席。
每天下午四点左右,做生意的人会陆续来到地铁站附近,推着全宇宙最好用的三轮车,拉满整车的水果、零食,整齐的在路边一字排开,卖给来来往往的路人。遇到天气好的时候,摊位的老板们可以坐在三轮车的后座,两腿悬空,吹着微风,晃来晃去。
一直到天黑,所有的东西出售完,再各自回家去。
穿着校服和白色运动鞋的学生们排着整齐的队伍站在学校门口,进行着一场简单的放学仪式。
“我一般拿着相机站得远远的,不会打扰到他们。可时间久了,他们也会发现我,等过了几个星期的时候,他们再看到我拍照时会主动的调整位置,这是一种很微妙的变化。很多餐馆人员也是这样的,当人作为一个团队存在时,会不自觉的体现出集体的秩序性。”
而在空旷的环境下,井然的秩序性就逐渐消失,再加上城市里还没有大范围的安装监控,安逸舒适的放松状态跃然纸上,尤其是到了夜晚和周末,公园、商场、街头拐角的小吃摊、甚至马路边,都成为热闹的地方。
菜场里还未关门的卖肉大叔侃侃而谈,躺在马路边席子上吹晚风的小朋友,好像有一个浪漫的童年。
随着房地产的繁荣发展,这里滋生了相关的服务机构,大街小巷集中了一片又一片房地产中介公司和装修、租房服务中心,主流地产公司散布在每一条街道上,很多工作机会也悄然萌芽,这片土地上出现了一个小小的繁盛期。
相对缓慢的节奏,宁静的环境是这里独特的生活氛围,消解了北京这个大都市带来的急促和焦虑。这里的居住背景既不像北京的老房子,也没有历史沿袭,更没有用房价把人群区分开来,它包容了各个阶层的人们来到这里。
离开了回龙观,在编辑系列作品时,王楠这样写到:“我身边的世界,现实,人与人。这个作品或是我的回答或是我的追问。”
2008年,她33岁。2021年,她46岁。回看回龙观这个作品,她不再想追问什么。“就带着几分好奇几分茫然几分热情。在路上,去照见。”
*以上内容转载自资讯沸点,Hi走啦对内容或做细微删改,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