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叶德豪
在刚刚过去的周末,川普(Donald Trump)再向两个美国重要贸易伙伴发出关税威胁,一是整体而言对美贸易额最高的欧盟,二是单一国家而言对贸易额最高的墨西哥,新关税税率都定于30%,同样在川普的新关税限期8月1日生效。对于朝令夕改的川普,我们当然难以确定这些接近“中国级数”的关税威胁到底只是谈判筹码,还是官方政策,但此等威胁的公开本身已足够川普在贸易谈判上的专横跋扈。
川普凭什么?
在这场川普2.0关税战中,各国的反应可以分为三大类:除了政府资源/对美贸易依存度低到没有能力或不值得跟美国展开贸易对话的国家之外,其他国家若非各走极端或採 “绥靖政策”(英国、越南等)、或 强硬反制(中国),就是 认认真真的跟美国启动了贸易协议谈判(日本、印度、欧盟等绝大部份国家/地区)。
过去几个月,分析人士都在争论到底哪一种策略最为高明。
然而,无论是在英国、越南同川普的所谓“贸易协议”,又或者是7月9月原对等关税豁免限期前后川普向全球20多个国家发出的新关税威胁来看,三种策略对川普几乎一点作用也没有。
绥靖政策,换来的是屈辱和得寸进尺。例如第一个同美国达到贸易协议的英国,几乎所有商品也还是要面对10%的基本关税,远高于原来的大约3.4%。而根据川普说法让美国商品零关税进口,甚至接受40%双倍关税打击中国以转运“洗产地”的越南,也还是要面对20%的所谓对等关税,远高于原来的大约2.2%。
根据美国政治新闻网站POLITICO的报道,越南在川普7月2日在Truth Social上单方面宣布美越贸易协议之前,还以为大家的共识是11%的关税税率,岂料川普回过头来就公开把关税税率提高至20%。越南对此似乎是敢怒却不敢言,因此至今也未有公开确定川普对于美越贸易协议的描述,只称双方达成了公平的对等贸易协议框架。

川普在Truth Social上的美越贸易协议帖文,至今还是这个所谓“协议”的最详细说明。(网站截图)
强硬反制,只有一个案例,就是中国。经过5月日内瓦谈判、6月伦敦谈判之后,中国确实逼得美国同意把100%以上的超高关税减回到30至50%左右的较低水平。但实际上,单从贸易范团来说,中国也没有得到什么好处。中国确实以稀土出口管制换回了美国放宽芯片设计软件、乙烷、飞机引擎对华出口的管制,但后面这些全都是川普无中生有创造出来施压中国放宽稀土出口的措施,其收回最多只能说是回到原点。
但过去半年以来,美国对中国实施的关税税率增加了30%(20%“芬太尼”关税和10%基本关税),中国则以10%报复性关税回应。且不论关税最终是由谁支付,中国的强硬反制并没有迫得川普在关税问题上作出根本性的让步。
认真跟美国展开谈判的国家/地区,暂时也没有取得任何成果。日本以为自己有筹码(最大对美直接投资国、最大美债持有国),是美国印太地区的关键盟友,以为能够说服美国收回10%的基本关税,从针对汽车、钢铝等类别商品的全球关税中得到一些豁免,并同时保护国内的农业市场,但事与愿违,日本的最新对等关税还比4月2日解放日时高了1个百分点,到25%。
美国财长贝森特(Scott Bessent)7月19日将会到日本出席大坂世界博览会活动。但如果日本改行“绥靖政策”,协议大概是难以达成的。而从英国、越南的例子可见,绥靖其实也满足不了川普,还是要硬吃他凭空创造的高关税--最多只能以“其他不妥协的国家的关税更高”来自我安慰。
欧盟在德国迅速达成协议的压力之下几乎已经走上英国道路,接受10%基本关税,只希望能换得美国放宽一些类别关税。此前路透社就报道欧盟希望美国能给予欧洲特定车厂一定的免关税或低关税配额,配额取决于这些车厂在美国生产用来出口到其他国家的价值。然而,川普似乎立心要欧洲作出比英国更重大的让步。
30%对欧关税威胁公布后,欧盟一方面宣布同印尼达成左自贸协议的政治共识,另一方面则把原订在7月15日生效、针对210亿美元商品的报复性关税押后到8月初再落实。在绥请的转向上,欧盟似乎转身转得比日本更快。
即使欧盟和日本也都改行“绥请政策”,它们的贸易谈判前景也许不会像英国那么顺利。川普的关税威胁不只是一个金钱利益的问题,还是一个政治的问题--他上周对巴西公布50%的超高关税就印证了这一点。
巴西是罕有有对美贸易逆差的国家,本来只需面对4月2日公布的10%全球基本关税。然而,川普却不满卢拉(Luiz Inácio Lula da Silva)政府和被视为亲左翼的最高法院追究“热带川普”巴西前总统博尔索纳罗(Jair Bolsonaro)2022年败选后试图推翻选举结果的罪责,因而突然不顾任何贸易考虑而威胁把巴西的关税增加到50%。
日本和欧盟一直以来也是川普不满的对象。川普上世纪80年代已指责日本在佔美国便宜。欧盟的成立目标,在川普口中,也是为了佔美国便宜。这是一种政治判断。
如今,川普关税战的唯一筹码就是美国市场。可是,今天美国市场的重要性已经愈来愈不及往日。21世纪初,美国进口佔全球总进口额大约19%,如今已跌至稍高于13%。随着全球经济增长的动力已移往新兴国家,这个佔比未来只会愈来愈低。
但对于川普关税战,全球各国都面对着一个问题,那就是一个“集体行动困局”--如果全球各国都能联合起来对美国强硬,所有国家都会受益,但各国之间却彼此存在利害冲突,因而无法顺利合作。
像中国这些有极高工业生产力的国家,面对美国关税,希望透过其他国家绕过关税,也希望为国内产品开拓其他市场,导致其他国家担心面对美国惩罚、国内产业会受到中国更有效率的产能冲击。
不同的国家都希望为自己的产品争取到针对美国市场的相对优势,因此大家追求的是比其他国家更低的关税,而不是绝对的低关税--例如英国取得每年10万架对美出口汽车的10%关税配额之后(低于25%的全球汽车关税),欧洲的汽车大国就只求得到同类的待遇;而越南接受11%(或20%)关税的背后考量也就是这个数字至少比区内其他国家要面对的关税为低。
在这场川普2.0关税战当中,美国确实成功地将关税争议变成了不同国家同美国之间的双边贸易问题,营造出“X国vs美国”格局,而不是“全世界vs美国”的格局。这就形成了一种天然的分而治之格局,无疑对美国有利。
要解决这个“集体行动困局”,必需有一个有力的大国意放下自己的一些自利考虑来团结其他国家联合行动。很可惜,这一个国家至今还未有出现,也很可能不会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