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日本爱知县提出了一项前所未有的条例案:市民在工作和学习之外,使用智能手机和平板的时间每天以2小时为上限。条例还特别针对未成年人提出了“宵禁时间”:小学生以下:晚上9点前必须停止使用。中学生以上:晚上10点前必须停止使用。
并且,游戏机和电脑也在限制范围之内。条例预计10月1日正式施行。虽然该条例没有强制力和处罚措施,但其象征意义已经引发了全日本关注。
丰明市政府在说明中提到,他们近年来发现不少令人担忧的情况:孩子沉迷手机游戏、短视频,甚至影响到学业和社交。一些父母为了省心,把手机或平板当作“电子保姆”,让幼儿长时间使用,青少年出现视力下降、睡眠不足、精神萎靡等健康问题。
为了应对这种“手机依赖”现象,丰明市才决定通过立法倡导健康使用。
市长小浮正典在议会上特别强调:“条例并不是要剥夺市民的自由,而是希望大家以此为契机,反思如何合理使用手机。”换句话说,这是一份“倡议型的条例”,更像是一种社会引导。
如果在中国也出台这样一部“全民每天最多玩2小时手机”的条例,会发生什么?
其实,中国已经有类似的尝试。比如未成年人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规定未成年人平日每天只能玩1小时、节假日2小时。但现实是,很多青少年通过“借号”“绕过认证”等方式规避限制。
如果进一步延伸到“全体市民”,恐怕会引发更大反弹。成年人会认为:“这是我的自由,凭什么限制?”
在中国,父母同样面临孩子沉迷手机的问题。很多家长嘴上喊着“不要玩手机”,自己却一边滑着短视频,一边要求孩子关机。倘若条例实施,最大的难题可能不是立法,而是如何让家庭真正落实。
另外中国的移动互联网渗透率极高,线上支付、网约车、外卖点单、工作沟通、社交娱乐几乎都依赖手机。如果严格执行“每天只能用2小时”,很多人连最基本的工作与生活都难以维持。
这与日本的出发点不同:日本的立法重点是青少年健康,而中国社会整体对手机的依赖度更深。
如果真的能够把“娱乐性使用”限制在每天两小时内,那么也许会逼迫很多人重新拾起被遗忘的生活方式:出去运动,面对面社交,专注学习和技能提升,多一些家庭陪伴,某种程度上,这种限制反而可能让生活更“真实”。
日本丰明市的条例,其实不在于“能不能真的管住大家”,而在于它让社会开始重新思考:我们是不是过度依赖手机了?手机到底是工具,还是牢笼?
孩子需要的是真正的陪伴,而不是一部电子屏幕。要在全国推行“每天2小时”的限制,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但我们至少可以从家庭、学校、个人自律做起,逐步建立健康的使用习惯。
如果有一天,你所在的城市也出台了“每天玩手机不超过2小时”的条例,你会支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