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今年7月,浙商银行便迎来两次核心高管变动。
7月10日,浙商银行发布公告表示,陆建强因到龄原因,辞去该行董事长、执行董事、董事会战略与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主任委员及H股授权代表职务。与此同时,7月8日,陈海强行长任职资格获金监总局批准。而在陆建强辞任后,其相关职务将由陈海强履行。
密集人事调整背后,股份行高管年轻化趋势也愈发显著,据统计,有7家股份行行长为“70后”,1家为“80后”,其他为“60后”;相对而言,股份行董事长普遍为“60后”,仅渤海银行董事长为“70后”。
浙商银行7月迎两次核心高管变动,董事长到龄辞任
7月10日,浙商银行公告称,董事长陆建强因到龄辞去董事长、执行董事、董事会战略与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主任委员及 H 股授权代表职务,董事会决议由行长陈海强代为履行董事长职责。
除了陆建强,今年4月10日,时任浙商银行执行董事、副行长的陈海强获聘为该行行长。而在陆建强辞任前,7月8日,浙商银行发布公告称,陈海强的行长资格获得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核准。
至此,浙商银行正式迎来了新行长,挥别了董事长,在人事更迭之际,该行也正处于战略转型的关键阶段。
目前,浙商银行高管层包括执行董事、行长陈海强;副行长景峰;副行长、董事会秘书骆峰;副行长林静然;行长助理周伟新;行长助理、首席风险官潘华枫;行长助理王超明;行长助理侯波。
作为浙江省唯一一家股份行、省内唯一一家A+H股上市行,浙商银行曾在2015年至2017年期间,迎来资产规模快速扩张期。但随后几年,随着不良贷款激增,该行业绩开始逐渐失色,并从近年进入深度调整期。
近年来,浙商银行保持较大力度不良资产处置。年报显示,2024年,该行向资产管理公司转让不良贷款201.44亿元,较2023年度的53.75亿元增长274.77%;计提信用减值损失281.95亿元,较上年提升7.97%。
此外,去年浙商银行也有效压降了房地产不良率,截至去年末,其房地产业不良率从上年的2.48%降至1.55%。
在浙商银行今年4月举行的年度业绩说明上,陆建强表示,化解影子银行巨额不良资产是他调至浙商银行工作最重要的任务,该行近几年基本是在穿越风雪,而他本人则自称为“下雨天干活”。
他在会上指出,浙商银行以连续3年、每年拿出超过400亿元的营业利润计提减值,靠自身经营化解该行“影子银行”问题遗留的近2000亿元不良资产。
“65后”陆建强曾提出三大关键举措,力推“善本金融”理念
公开资料显示,陆建强,男,汉族,1965年4月生,浙江富阳人,2000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6年7月参加工作,研究生学历。
回顾工作经历可知,“空降”浙商银行之前,陆建强职业生涯主要发生在当地政府部门,曾任浙江省企业档案管理中心副主任,省工商局办公室副主任、工商信息管理办公室主任、办公室主任、党委委员,省政协办公厅副主任、机关党组成员,浙江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副主任、党组成员、提案委员会副主任。
2018年,陆建强出任财通证券党委书记、董事长,成为金融高管。在其执掌财通证券期间,该公司迎来快速发展,不仅完成了38亿元可转债发行,还将资产规模从600亿元提升至千亿元。
2023年8月4日,金监总局核准陆建强浙商银行董事、董事长的任职资格;2024年8月至2025年4月期间,陆建强还曾为浙商银行代理行长。
在浙商银行2024业绩说明会上,陆建强回顾其在该行的职业生涯时表示:“我来浙商银行整整三年,‘砥砺前行’四个字的感觉特别强。近三年,浙商银行迈上了新的台阶,呈现出了非常好的发展态势,其中体会最深的是必须要有清晰的战略定力。”
他在会上总结称:“银行经营要坚守合规,宁可少挣点钱、慢一点。如果冒进、突破合规,看上去增长很快,后面一地鸡毛。”
值得一提的是,陆建强在执掌浙商银行后,提出“正、简、专、协、廉、严”。他强调,穿越风雨,更懂得了“正”和“严”的重要性。在以案促治、以案促改的过程中,领导班子深感银行必须“正”字当头、以“严”为要。
经梳理,在陆建强出任浙商银行董事长后,曾提出三大关键举措。
一是提出全面推进“三个一流”高质量发展目标愿景。浙商银行2021年报中,陆建强首次以党委书记身份发表致辞,并首次提出2022年是浙商银行全面推进“三个一流”高质量发展的攻坚之年。在他的领导下,该行2022年营业收入首次突破600亿门槛,2023年资产规模更是首次迈上3万亿台阶。与此同时,该行资产质量也在持续优化。
二是力推“善本金融”理念。2022年,陆建强曾表示,共富金融是新时期最重要的责任金融,而后自2023年始,他又将共富金融升级为“善本金融”,同时明确提出“金融功能性是第一性,盈利性是第二性”,强调从社会价值向度重塑金融逻辑,发布浙银善标,将“善”的基因嵌入金融服务场景。
而《善本金融》一书便是由陆建强主编的金融理论著作,2024年出版。该书基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金融工作政治性、人民性的要求,结合他多年从业经验,提出“善本金融”理念,旨在探索中国特色金融发展范式。
此外,陆建强的第三大关键举措是推进“数智浙银”战略。2022年,浙商银行将数字化改革作为四大战略重点之一,发布了“数智浙银”品牌及“185N”数字化改革体系。
2024年,该行进一步深化战略定力,全面启动“以客户为中心”的综合协同改革,以数字化重塑客户服务体系,构建敏捷反应的组织架构,逐步打破内部条线壁垒,推动“智慧经营”战略深化落地。
谈及数字化变革过程中的体会,陆建强在2024业绩说明会上表示:“不能将科技部门当做中后台,也绝对不能让每一个业务单元独自承担数字化、线上化任务,浙商银行出台了ITBP模式,要求每个部门负责人都配备一名科技人员助手,共同研究行业数字化转型方向。”
浙商银行在上述公告中表示,陆建在任职期间,加强公司治理建设,健全战略体系,完善企业文化,推进风险管理与合规建设,落实服务实体经济任务,经营管理工作平稳有序,各项工作和业务发展取得较大进步。该公司及董事会谨向陆建强在任职期间为公司所作出的贡献表示衷心感谢。
“70后”行长已成股份行中坚力量,年轻化趋势愈发显著
事实上,除了浙商银行,今年年内已有多家股份行完成高管履新。
比如,恒丰银行近日发布公告称,该行新任行长白雨石的任职资格已获金监总局核准。
此外,6月22日,金监总局核准了方蔚豪平安银行副行长的任职资格;广发银行方面,在蔡希良今年5月被金监总局核准广发银行董事长任职资格后,张恺也于6月18日被核准该行副行长任职资格;5月20日,金监总局核准了杨书剑华夏银行董事长的任职资格;4月28日,金监总局核准了杨柳兴业银行副行长任职资格。
年内中信银行高管变动也较为频繁,4月21日,芦苇中信银行行长任职资格获批,同时,年内获批的还有该行副行长谷凌云,于3月正式就任,此外,该行5月也发布公告称,董事会同意聘任金喜年为副行长。
除了上述股份行,雷财华、徐明杰招商银行副行长的任职资格均于今年年内获得监管核准,两人均具备零售金融创新背景。
密集人事调整的背后,股份行高管年轻化趋势愈发显著,有7家股份行行长为“70后”,1家为“80后”,其他为“60后”。
注:新浪金融研究院根据公开信息整理
整体来看,“70后”行长已经成为股份行的中坚力量,而“80后”行长亦已崭露头角。
比如,浙商银行行长陈海强、华夏银行行长瞿纲均出生于1974年;广发银行行长王凯出生于1972年;中信银行行长芦苇、光大银行行长郝成、浦发银行行长谢伟则出生于1971年;民生银行行长王晓永出生于1970年。
另外,有四家股份行行长为“60后”,其中年龄最大的是出生于1965年的招商银行行长王良。
值得一提的是,不久前上任的恒丰银行行长白雨石,更是创下当前股份行最年轻行长的纪录。公开资料显示,白雨石出生于1982年10月,于2015年7月加入恒丰银行,随后于2023年1月担任该行副行长;今年3月,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进行干部任前公示,白雨石拟任省管企业正职;今年6月,白雨石恒丰银行行长任职资格获批。
与股份行行长不同,股份行董事长普遍为“60后”,仅渤海银行董事长王锦虹为“70后”,出生年月为1971年12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邮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