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险公司首季净利大增!“非车”要发力,如何寻出路?

Source

 稳经济、稳外贸的过程中,财产保险无疑是保驾护航的一大利器,这也需要财产保险公司在高质量转型过程中更为积极的业务创新模式,并不断调整业务结构。那么,在此背景下,今年一季度财险市场表现如何呢?

中保新知从行业获取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85家财险公司共实现保费收入5161亿元,可比口径下同比增超5%;合计实现净利润256亿元,可比口径下同比大增逾66%。

具体来看,今年一季度,人保财险、平安财险、太保财险三大财险巨头共计实现保费收入3303亿元,占财险行业市场份额超60%。分险种来看,根据金融监管总局的数据,今年一季度,车险保费增速低于财险行业保费整体增速。从中诚信国际今年4月发布的中国财产险行业展望报告中可知,2024年车险保费稳步增长,保费贡献度延续下降趋势。

在现在的保险市场,增量难以突破之时,当财险行业保费优势集中在头部财险企业时,也就意味着中小财险公司的生存更为艰难,竞争更为激烈。

那么,当财险市场第一大险种车险增速低于行业整体增速时,是否意味着财险公司业务转型发展已小有成效?而“非车”应当如何抓住机遇,顺势发力?

头部效应明显

在行业监管趋严,行业产品同质化严重的环境中,市场集中度偏好大型保险公司。

中保新知获得的行业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财险“三巨头”人保财险、平安财险、太保财险分别实现保费收入1817亿元、853亿元、633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4%、8%、1%。而这三家加起来的保费收入占行业总保费收入超六成。保费收入排第四的是国寿财险,今年一季度保费收入为308亿元,同比增长2%。

从净利润来看,今年一季度,人保财险、平安财险、太保财险、国寿财险的净利润分别为133.1亿元、33.7亿元、20.4亿元、14亿元,四家财险公司一季度的净利润合计为200.5亿元,占财险行业一季度净利润的比例近八成。

从保费收入和净利润数据,可以看出大型财险公司的市场集中度较高,中小财险公司生存空间有限且在争夺市场份额时承压。

从偿付能力充足率来看,财产险行业偿付能力整体处于较充足水平,但个别中小财险公司仍面临一定的流动性风险。今年一季度,三家财险公司的风险综合评级为C类,偿付能力未能达标,分别为亚太财险、华安财险、安华农险。其中,亚太财险为新增不达标公司。

对于2024年四季度风险评级由B类降至C类的情况,亚太财险提出改进措施:一是深入解读风险综合评级(分类监管)工作要求,通过加强条线沟通,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合规性和完整性,并按规定时间将相关数据进行上报;二是对波动异常的指标进行回溯分析,明确成因并进行完善,在不断夯实经营基础、提升风险管理能力的基础上,力争改善各项指标。

也有财险公司2024年四季度风险综合评级尚未出炉和披露。例如,前海财险2025年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显示,2024年第一、二、三季度风险综合评级结果均为C,尚不知四季度风险综合评级情况。

“非车”应发力

从财险行业整体险种构成来看,车险仍然是主导险种。

在财险领域,曾经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得车险者得天下”。由此可见车险对于财险公司的重要性。数据显示,车险保费从2024年一季度的2142亿元增至今年一季度的2234亿元,增速为4.30%,低于行业整体保费增速。

金融监管总局披露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车险保费收入占财险行业保费总收入的比例为43%,与此前的半壁江山相比有了明显的回落。

车险的增速放缓,主要在于车辆趋于饱和,而新能源车的替代及新增成为未来一段时期拉动车险规模的新引擎,不过因为赔付率较高将对车险盈利性带来考验。

为了推动新能源车险“量质齐升”、降低新能源车险的赔付成本、改善承保盈利情况,今年1月24日,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深化改革加强监管促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多种举措推动降低新能源汽车维修成本,还提出对新能源商业车险自主定价系数浮动范围进行合理优化,促进车险价格与风险更为匹配,有效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等等。

不过,新能源车险的发展模式仍在探索阶段。除了传统险企的自营外,不能忽视的是头部新能源车企也在顺势发力,例如成立专属的财险公司或摘得保险经纪牌照,并尝试基于长期积累的智能驾驶技术与用户数据,联合头部保险机构推出定制化智驾保险产品。

在财险公司高质量转型过程中,“非车”业务发力成为一大关键点。从财险“三巨头”来看,“非车”增速呈现出略高于车险增速的趋势,车险业务合计同比增长3.2%,“非车”业务同比增长5.0%。

从财险行业来看,金融监管总局的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健康险、农险、责任险、意外险的保费收入分别为1141亿元、455亿元、425亿元、147亿元;而在2024年一季度,健康险、农险、责任险、意外险的保费收入分别为1060亿元、451亿元、414亿元、135亿元。

从上述数据变化可以看出,今年一季度,“非车”保费增速主要贡献来源于健康险、责任险和意外险,三者的保费收入分别增长7.64%、2.66%、8.89%。

其中,责任险对于稳经济、促发展方面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这其中涉及到公众责任、医疗责任、产品责任、雇主责任、职业责任等多个方面。

今年3月29日,为推动安责险高质量发展,七部门联合印发《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实施办法》,对于安责险的保障额度做出进一步的提升,同时对保障范围明显扩大,安全生产流程的进一步规范也将为安责险的发展带来机遇。

在5月10日召开的2025安全行业专家・保险从业者交流会(武汉站)上,河南鑫安利安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房景华介绍,《实施办法》对安责险产品条款和费率厘定提出规范性要求,并“增加事故预防服务”专门章节,细化强化事故预防服务规范要求,对保险机构开展事故预防服务的方式、费用投入和使用、数据建设等方面提出相关要求,并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分红,细化监管约束措施,要求政府部门依法行政,支持引导建立健全社会监督体系。

其中,《实施办法》在强化费用保障方面明确提出,保险公司按不高于保费21%制定专项预算,佣金支付比例不超过5%。房景华解释,如果2025年安责险事故预防服务按照费率以21%来计算,市场保费规模预估在200亿元到250亿元。

诸如此类的细分“非车”市场,将对财险高质量转型带来巨大的增量。

防灾控费见成效

回看今年一季度,财险公司承保利润整体显著改善,可比口径下同比大增超66%。

究其原因,综合研究机构观点来看,其背后主要有两方面原因:“报行合一”等监管措施下财险公司综合成本率优化;今年一季度自然灾害少发、赔付变少。

后者很好理解,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披露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财产险公司的赔付支出为2497亿元,同比减少2.2%。

在综合成本率方面,以财险“三巨头”的数据举例,中信建投非银金融研报指出,今年一季度,三家财险公司算数平均综合成本率同比降至96.2%,其中人保财险和平安财险综合成本率优化幅度较大,平安财险2024年一季度综合成本率受到保证保险负面影响拖累,随着保证保险的风险持续出清,2025年一季度综合成本率改善较为显著。

民生证券认为,一季度财险公司净利润分化的核心因素在于投资策略有效性差异(权益波段操作能力)、新会计准则放大市场波动、承保端优化力度分化(财险 COR与寿险NBV驱动因素不同),以及基数效应与一次性因素扰动等。短期来看,利率环境、资本市场表现及新会计准则的持续影响仍是核心变量。长期来看,头部险企有望通过灵活资产配置、久期匹配优化及产品结构转型而实现资产负债匹配的优化和业绩的持续提升。

综上,从保费来看,大型财险公司的市场份额有绝对压倒性优势。这意味着,中小财险公司需要找出自己差异化的生存方式和开发出有市场竞争力的保险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活下来。

从财险险种来看,不管是头部财险公司还是整体行业,已逐步呈现出从以车险为主,向多种财险产品并重发展的趋势。如果这种趋势延续,以责任险、健康险为代表的非车险将成为财险公司负债端主要增长动力。

从盈利能力来看,虽然财险公司承保利润均显著优化,但仍需做好风险减量管理:一方面,财险公司需要通过优化服务和保险产品设计保障保费的稳定增长;另一方面,还需要抵抗因自然灾害和投资带来的波动影响,保证资产端收益覆盖负债端成本。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中保新知。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刘思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邮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