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财政部发布《关于引导保险资金长期稳健投资 进一步加强国有商业保险公司长周期考核的通知》,推动保险资金全面建立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机制。其中,对净资产收益率和资本保值增值率这两大指标的评价,三年、五年的长周期考核权重提升至70%。
一年多前,财政部也曾印发“长周期考核”通知,开启了险资长短结合的考核方式,净资产收益率的“当年”和“三年”比重,各占50%。此次“更进一步”,将时间拉长,将权重增加,“长周期”更加名副其实。
今年1月,中央金融办等六部门联合发布了《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大型险企每年新增保费的30%,要投向A股。作为“长钱长投”的代表,顶层设计之下,险资入市的各种配套执行政策正逐步到位。
长周期考核之于险资决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加大在资本市场权益投资比例和加大对科技企业长期资金支持,都是人们期待出现的变化。
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是国家既定战略方向。相较其他中长期资金,险资不仅拥有规模优势,同时还拥有久期优势,跨周期和逆周期能力更胜一筹。因此,循着国家大势,险资若能乘势而上,既能事倍功半,也能一举突破既有市场窠臼。
生逢其时!
长周期考核,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降低险资对短期业绩波动的焦虑,增加长期投资,从而使收益曲线更加平滑。从长期来看,收益总是高于短期的,只是囿于各种情况,个人或机构,往往都拿不住。
在险资入市的大背景下,自去年以来险资接近40次的举牌,便不令人意外了。
事实上,本轮险资举牌潮,既是响应监管对于险资充当耐心资本和“压舱石”的号召,同时也是合乎市场理性的选择,被举牌的多是银行股等具有高股息特征的标的,显然是应对低利率环境以及利差损风险的“市场正确”。
低利率势大力沉,并且低利率预期还在不断形成之中。无论是银行存款利率还是国债收益率,都在持续走低。银行陷入净息差的煎熬之中,保险则全力预防“利差损”和“费差损”的风险,利率和费率进入下降通道。
对保险产品而言,负债端“不可谏”,投资端“犹可追”,前者受制于整个利率环境,必须同频共振,而不能侥幸套利;后者则可以突破某种程度的“资产荒”,通过做厚长期收益的方式,消弭利差损的风险。这也是为什么本轮险资举牌“蔚为壮观”的原因,因为高股息和稳定分红的长期现金流,以时间换空间,保证了投资端的资产配置需求。
长钱时代?
险资举牌潮只是“长钱长投”的一个切片,折射出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市场和政策之变。新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共同塑造了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底层逻辑,包括低利率、提振资本市场、科技金融等“五篇大文章”,等等。
每一次变革都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对于此前“快进快出”思维盛行的A股,要接受“长钱思维”需要过程,并在不断改变和强化中形成新的共识和预期。险资的角色,就是这变量之一。当险资不断强化长期机构投资者的作用,着眼于更长期的资产增值和回报,稳定市场预期和引导理性投资,就能给资本市场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
当然,长期投资者必然也要承担风险,长期投资并不意味着细水长流和岁月静好,市场瞬息万变,有可能长期挨不过周期,投资变成了坏账。但这并不是对“长期”因噎废食的理由。
全世界的地缘、贸易和市场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可认知的风险越来越大,而这个时候,无论是政策还是市场,或者二者兼而有之,需要提供长期主义的环境,需要提供“长钱”的支持,对冲日益浓烈的观望和躺平情绪。
“长钱长投”任重道远,但险资可以闯出一条路来,为资本市场和科创市场注入“长钱基因”。既要服务国家战略,也要获得盈利回报,还要改变市场文化和心态,当一个事既要也要还要的时候,考验的不是段子手的水平,而是改革者智慧和企业家精神。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中保新知。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邮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